探秘十堰

Explore Shiyan

郧西七夕文化旅游节

郧西七夕文化旅游节是牛郎织女的故乡郧西县举办的旅游节,是七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承地。近年来,郧西县实施“旅游立县”战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建设中国“七夕文化之乡”。通过举办“七夕文化节”等重大活动,极大提升了郧西乃至十堰旅游业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了郧西旅游业的长足发展。

18

2022

/

11

武当神戏

武当神戏是流传于武当山北麓丹江口市习家店镇青塘村及周边地区的民间戏剧剧种,至今已传承20代。约在明朝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前后,青塘村巨富王家请来河南淅川县调子戏戏班,与本地剧种八岔子戏戏班合成私家戏班,使调子戏与八岔子戏同台演出,长期共存。调子戏后来逐渐衍化为服务于武当山道教活动的祭神戏,融进了道教音乐和文化元素,又加之不断汲取八岔子戏和民歌的音乐营养,逐步演化成为青塘村的武当神戏。在清代,戏班在不唱神戏的情况下,一般是先唱多为生活小戏的八岔子戏,起闹场作用;然后唱历史剧目与本头戏较多的调子戏,起压台作用,这种风俗一直传到解放初期。

18

2022

/

11

汉调二黄

汉调二黄,又称山二黄,流行于四川、陇东、陕南、鄂西北地区。唱腔以西皮、二黄为主,此外又吸收其他声腔和当地民间音乐,参以方言演唱。流行于十堰市的山二黄系湖北十堰的地方戏曲剧种,距今已有250余年的历史。清代乾隆年间黄州府移民迁徙到鄂西北,将带去的楚调与鄂西北方音及民间音乐相结合,逐渐形成山二黄。建国后,郧阳地区各县相继建立了山二黄剧团,竹溪剧团即为其中之一。

27

2017

/

11

吕家河民歌

丹江口市官山镇吕家河村,几乎家家都有唱歌人,歌手遍布全村的山山岭岭。吕家河村地处鄂豫陕三省交界处,深受楚、巴、秦文化及当地道教文化的影响,因而民歌在流播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个性特色。

27

2017

/

11

庙会(武当山庙会)

武当山庙会是由信徒们独特的朝山进香活动演化而成的一种民俗活动,流行于十堰市的武当山地区。庙会每两年(以农历计算)两期,时间分别为农历腊月二十三至次年的三月十六、九月初一至九月初十,其中以三月三、九月九的庙会最为隆重。

27

2017

/

11

武当武术

武当武术的发源地在湖北武当山,其创始人是元末明初的武当道人张三丰。张三丰将《易经》和《道德经》的精髓与武术巧妙融为一体,创造了具有重要养生健身价值,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为主体的武当武术。几百年来逐渐形成了“以‘道理’为核心”、“以养生为宗旨”、“以技击为末学”、“以道德为门风”、“以自然为神韵”的中国无数文化流派。

27

2017

/

11

伍家沟民间故事

伍家沟村系湖北省丹江口市西部六里坪镇的一个行政村落,毗邻丹江库区,素有“九沟十八洼,一百单八岔,岔岔有人家”之说。伍家沟民间故事种类齐全,内容丰富,分神话、传说、故事、寓言、童话和笑话等六大类别,已经出版的《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一、二集,共76万字。20世纪80年代,在伍家沟村已发现民间故事一千多个,民歌千余首,该村因此被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民间故事村”。

27

2017

/

11

武当山宫观道乐

武当山宫观道乐是我国民族音乐的瑰宝,它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表演形式,依体裁形式可分为“韵腔”和“牌子”两大类。根据演奏场合、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又可将“韵腔”分为“阳调”、“阴调”两类;“牌子”分为“正曲”、“耍曲”、“法器牌子”三类。常见器乐曲牌有〔山坡羊〕、〔梧桐月〕、〔迎仙客〕等,唱诵曲牌有〔普供养〕、〔斗老赞〕、〔王母赞〕等。

27

2017

/

11

< 1 >